清明過后是谷雨。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詠谷雨的一首《七言詩》:“不風不雨正晴和,翠竹亭亭好節柯。最愛晚涼佳客至,一壺新茗泡松蘿。幾枝新葉蕭蕭竹,數筆橫皴淡淡山。正好清明連谷雨,一杯香茗坐其間。”表達了在不刮風、不下雨的谷雨里,翠竹剛剛吐出新葉,傍晚微涼,與到訪的友人論詩作畫、品茶賞竹的美好心境。 谷雨與其他節氣一樣,在我國也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。谷雨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,每年4月19日~21日視太陽到達黃經30°時為谷雨,源自古人“雨生百谷”之說。如《群芳譜》所言:“谷雨,谷得雨而生也。”作為春季最后一個節氣,谷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,氣溫回升加快。谷雨時雨水增多,有利于谷類農作物的生長。民間農諺有“谷雨時節種谷天,南坡北洼忙種棉”“谷雨前后,種瓜點豆”等句。 谷雨與其他節氣一樣,我國古代也將谷雨分為三候:“第一候萍始生,第二候鳴鳩拂其羽,第三候為戴勝降于桑。”谷雨后因降雨量增多,水面的浮萍開始生長,接著布谷鳥振翅飛翔,提醒人們播種,然后桑樹上可以見到戴勝鳥了。 元稹的《詠廿四氣詩·谷雨三月中》,寫出三候的物象:“谷雨春光曉,山川黛色青。葉間鳴戴勝,澤水長浮萍。暖屋生蠶蟻,喧風引麥葶。鳴鳩徒拂羽,信矣不堪聽。”谷雨時節的南方地區,“楊花落盡子規啼”,柳絮飛舞,杜鵑夜啼,牡丹吐蕊,櫻桃紅熟,自然景物告訴人們:時至暮春了。唐朝詩人王貞白《芍藥》:“芍藥承春寵,何曾羨牡丹。麥秋能幾日,谷雨只微寒。”谷雨時分,芍藥才顯得格外精神和美麗。一過谷雨,春天將結束,初夏快要來臨了,田野的景色顯得更為明媚、濃郁。孟浩然《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》云:“旅人游汲汲,春氣又融融。農事蛙聲里,歸程草色中。獨慚出谷雨,未變暖天風。子玉和予去,應憐恨不窮。”谷雨時節的郊外風光、水面景色、不緊不慢的農事活動都躍然于紙上。 谷雨正處于春夏之交,也是新茶上市之際,詩人們常會圍桌品茗吟詩。林和靖的《嘗茶次寄越僧靈皎》一詩寫道:“白云峰下兩槍新,膩綠長鮮谷雨春。靜試卻如湖上雪,對嘗兼憶剡中人。瓶懸金粉師應有,筋點瓊花我自珍。清話幾時搔首后,愿與松色勸三巡。”陸希聲在《陽羨雜詠十九首·茗坡》中也有“二月山家谷雨天,半坡芳茗露華鮮。春醒酒病兼消渴,惜取新芽旋摘煎”的詩句。 在很多寫谷雨的詩詞中,筆者以為宋人范成大的《蝶戀花》寫得最有特色:“春漲一篙添水面。芳草鵝兒,綠滿微風岸。畫舫夷猶灣百轉。橫塘塔近依前遠。江國多寒農事晚。村北村南,谷雨才耕遍。秀麥連岡桑葉賤。看看嘗面收新繭。”這首詞上闋寫詩人泛舟湖上,微風拂過,滿眼綠意,由于水流曲折,橫塘塔看上去就在眼前,實際上還離得遠呢。下闋寫農人的生活,江南農事開始得稍晚一些,村北村南的土地,到谷雨才耕完。這時水稻播種了,麥子抽穗了,很快就要到嘗新面收新繭的時候。這首詞是范成大歸隱田園時所作,田園之樂,在于與自然的親近;農事之樂,也在于與自然的親近。不需要太多修辭,自然已經為我們準備好一首首美麗動人的詩詞。 |
新聞熱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