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點輕叩窗,閑聊吃茶,學弟林海囑余為令郎刻方印,寫封信,用以封酒,這是父親對孩子未來的美好期許,亦是最珍貴的幸福。 余感嘆父愛慈心,乃欣然應之,操刀刻一方“寵為下”。世人常道寵愛,然寵之真諦,幾人能悟?老子云:“寵辱若驚,貴大患若身。”老子認為,世人常因外界的評價而動搖本心,這種依賴是痛苦的根源。憨山大師曰:“此言名利之大害,教人重道忘身以袪累也。”一切因緣而起,因念而生。心無掛礙,看開一切,就會無所畏懼。 寵者,非縱也。縱則失度。過度的寵愛實則是一種負擔,它會讓人失去自我。真正的價值應源于自我認知與內在修為,而非外界反饋。寵為下,意味著要學會獨立,要敢于走出去,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。嬉、笑、怒、罵,不過是游戲人間,人之苦惱來自計較。煩惱皆自找,越貪心,越脆弱。越想得到,越失去。寵者,非驕也,驕則失節。真正見過世面的人,尊重世界之多元,不鄙不媚,不卑不亢。不要爭面子,爭來的皆為假,得失隨緣。 燈下刊石,刀在石上游走,一如窗外雨打竹葉,聲聲入耳。真正的藝術,是在孤獨中與自我對話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世人需知寵之真義,明愛之節度。人生的滋味,酸、甜、苦、辣,般般具足。不能一味陶醉于甜蜜中,甜蜜總是暫時的。生命之價值,不在外界的評價,而在于內心之澄明。 雨聲淅瀝,小樹在風中搖曳,新葉顯得格外翠綠。放下刻刀,泡一壺茶,倚窗聽雨。(李祖仁) |
新聞熱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