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的堿粽,農歷五月才有的味道,帶著淡淡的堿香,心中便生出絲絲的暖意。 小時候吃粽,沒有現在這么多口味和花樣。香菇肉粽,有咸蛋黃有肉松有香菇有干貝。只是覺得粽子里的料太多,搶去了糯米和香菇那種單純組合的味道。當今的飲食漸漸變得豐富而雜,變得缺少活性。 讓人惦記的,還是那最不起眼的堿水粽。堿定是植物堿,堿水使粽子產生良好的黏彈性,煮熟后,粽子就會變成半透明的金黃色,晶瑩剔透。味道清淡微甜帶著堿香。永安人以冷食為主,蘸著白砂糖吃,口感Q彈,爽滑。這就是兒時的味道。 不同地方粽子的口味裹法差別很大。今年收到一款粽子,是用茶籽殼灰湯浸漬,與花生相蒸,香味撲鼻。濃、肥、辛、甘非真味,真味只是淡。真味如此,人生未嘗不是,生命無需那么多的負累,一站有一站之風景,一歲有一歲的味道,簡單是福。 飲食有道,端午要吃“五黃”,“五黃”即黃魚、黃鱔、黃瓜、黃泥蛋、雄黃酒等物。端午喝酒是必須的,民間有諺語:“飲了雄黃酒,百病都遠走。” 端午習俗,大都圍繞著 “安康”二字。人們常縫制精美的香囊,以中藥材、香料等放入囊中。艾草和菖蒲的芳香有驅蟲防病之功效。雄黃酒在孩子們額頭上畫個王字,祈愿平安健康。行為的教化作用,勝過語言教化作用的千百倍。 這些舊習俗都真挺好,畢竟那是人生中永遠不能忘懷的。(李祖仁) |
新聞熱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