暮春時節,紫藤花開。楊劍兄書贈“耕讀書屋”題額,心甚喜之。兄以大篆之凝重,配行草之流美,使全幅動靜相宜,古秀兼備。希有可貴也。 與楊劍兄相識,緣于為《禪心古韻——楊劍金石拓片題跋書法集》題跋,劍兄是有真性情之人,一見如故,因而讀了不少他的紀游、題跋,感懷。為劍兄的涵泳經典之學識,人文關懷而感動。 午后,泡一壺老樅,取出《井岡山抒懷——揚劍大篆毛澤東詩詞作品集》品讀,感慨係之,獲益良多。劍兄之大篆蒼茫渾樸,行草峻秀勁健,一靜一動,一拙一巧,而氣脈貫通,文質彬彬。兄之行草從二王入手,又對王鐸、董其昌、文征明頗多會心,筆下如行云流水,清秀飄逸。此非深諳書道三昧者不能為也。 書學不過一技耳,篆書之難,難在對古文字的問學求通,知魚懂果。劍兄專研《說文》,剖析《篆勢》,解讀清代篆書十家之特征,細加研習甲骨、金文及秦篆漢印的點劃結體,進行梳理,孜孜矻矻,在古文字方面的用功堪稱至深。劍兄以大篆創作毛澤東詩詞,非精通“六書“,又善于貫通融會、邏輯推移者,不能為之,書法家是需要文脈支撐的。當今書法基本脫離了實用功能,文字的象形性、圖像性更能表達藝術家之心聲。劍兄的作品還是保留了文字的可讀性和可視性。“用筆千古不易”,他通過“中鋒”來承接古人,作品中的線質是統一的。從容按節者,須通會古今,二者相濟,方臻美滿。 楊劍兄作篆,深得《石鼓》《毛公》《散氏》之遺意,筆力沉雄,若千鈞運腕。其結字寬博,如鼎彝峙立;線條凝練,似鐵畫銀鉤。墨色濃枯相間,時有斑駁之趣,望之若商周吉金,歷經風霜而神采愈顯,渾厚中見靈動,樸拙處藏機鋒,金石味與書卷氣兼得也。凡書之妙,當在有意無意間。太著意則滯,不著意則滑。劍兄之大篆,腕底似有千鈞力。墨瀋滲紙如屋漏痕,如錐畫沙,飛白處如老梅虬枝,枯潤相生。墨跡飽滿而富有層次感,每一筆都仿佛在紙上跳躍,氣韻上不燥不爭,靜穆閑雅。運筆當如云出岫,濃淡皆由天機。劍兄之大篆,一點一畫皆合古人法度,卻生發出個人的意象,表現出圓勁流暢,雍容大度之質趣。他將草書的草意、行書筆意運用到篆書中,便有了一種動勢、一種動態,一種有玄妙高古的美。生命之真諦,在于它的寬度、長度和高度。 書道之衰久矣,筆墨小道,實通大道,觀其書可知其人焉。得古意者,于書壇必有一席之地。昔鄧石如以隸筆作篆,吳昌碩以石鼓入畫,皆能熔鑄古今。今讀劍兄之大篆,其純化筆墨性情,通變篆理,枯潤韻律,自成一格。書道貴在變通,技法之原創性源于思想的原創性,劍兄可謂善學者矣。篆草相生,妙合天趣。剛柔并濟,古今同調。讀劍兄書法,如對商周鼎彝,復見永和風流,豈不快哉!“問渠哪得清如許?為有源頭活水來。”楊劍兄苦讀筆耕,皓首窮經,悟道修為。他深知行穩致遠,書之傳在書,更在人之份量。 案頭茶煙生篆,一卷書,令喧囂遁形,心隨物靜。陽臺上的紫藤,剛柔互濟,妙趣橫生,滋潤心性。書法之魅力,亦是外師造化,中得心源。(李祖仁) 鏈接:楊劍,字貞生,號禪石、靜遠室、鄰松軒。現為西泠印社社員、西泠印社美術館顧問、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、中國計量大學客座教授、江西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、上饒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。央視書畫頻道篆刻教學主講嘉賓。 |
新聞熱點